一个队员在冬令营的心路历程 | 冬令营,七日谈(七)
出发
离开北京,乘着高铁。
第一次去了解一个叫山东省青州市庙子镇上庄小学的地方;
第一次,真正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结合成一个亲密无间的整体。
风物
冬天的上庄呐,他荒凉,房屋是一群一群的,群落是稀稀疏疏的,丘陵温柔地凸起,山峦坚韧地站立,盆地之中散落着关停的矿厂。车上颠簸,从市集的热闹转为田野的旷然,沿着山路一望,好一个山穷水尽,空无他物。勉强数得上的情趣,就是眼里的大色块拼接,青的棕的,那是天色、地色。
人情
马路绕过农田,田连山,山又接天。进村民家,八九只鸡,一二条狗,石墙、煤炉,阿嬷手里的瓜子,烧得热乎的炕头。
无畏
学校的样子就是你我小学母校昔日的样子。意外地,虽不豪华,但极整洁。顶着力能封山的大雪,我们来到这里,还被告知水管冻住了……
孩子
但是艰苦条件哪里要紧呢?上庄的美在于上庄的人。
十天,我们与这里的孩子相互感动着,当你早上不想起床的时候,脑海里突然浮现的是昨天下午孩子扑过来抱着你然后说“姐姐我最喜欢你啦~”,整个人蹭地蹬开被子,撩一眼清晨的山色,蹭蹭蹭蹭穿衣洗漱吃饭刷碗进教室;
责任
第二天要上课了,我们当天夜里还在为课程更完善一起讨论。搪塞一群孩子是件很简单的事,但我们从没有这么做,因为大多数孩子们听话懂事,那大眼睛里是水汪汪的真诚和认真,一张张小纸条写满了稚嫩的称赞与善意的感谢,因此我们也感受到了我们的责任。我们不站在台上讲课,不讲语文数学,我们用一个一个有趣的活动串起每一天,和孩子一起玩。不是说短短数天真的带来多么深的知识或者多么大的变化,首先我们存在着,而后我们陪伴着,万幸,也许在这过程中我们还能与他们连接着。
队友
与队友们的记忆笑中有泪,回想起来也都是幸福。强撑睡意列明天的提纲,默默忍受冻疮和感冒带来的折磨,都是家常便饭,例如喝白酒取暖,入乡随俗吃了一张又一张山东大煎饼,一起包饺子煮饺子,给队友庆生,一日一日的晨起、夜归。例如我们会聊着各种好笑的话题,笑得像个疯孩子一样,展开各种神奇的脑洞,在桌子拼成的5人大床上互诉欣赏…
感动
多少面孔多少记忆,多少情怀多少感动,当我们与孩子们讲起这其中的故事的时候,我看见那个最调皮的孩子眼睛里也闪着零零星星温柔的泪色。
所以说留给我们的不单是经历,还有很多很多。
家长
比起孩子,这里的成年人反而给我带来更多的惊讶,从教育资源来说,这里真的不先进,教过父辈的老师还来教子辈,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,然而,上到市教委下到学生家长,无不极力支持支教活动,学校还成立了家长委员会,参与学校各项决策,村民言谈之中,说尽了教育的重要性,告诉孩子:读书、学习、有出息,还有,爸爸妈妈也希望你能快乐。
我的思考
回家之后,又开始面对来自现实的种种冲击,尤其是与“城里人”观念上的冲突,我意识到,在各种行动之前,首先是观念的较量,思想认知的不同,才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最大的鸿沟。在精神上我们可以任意驰骋,各不相同,但在社会现实中却有那么多东西无法逾越。虽然我们同为人,但我们角色不同,命运不同,因为不同的利益而聚集在一起,谁想真正认识谁,谁想真正影响谁,须得借天时、应地利、化人和。
教育如是,你有一个宏伟的理想,但你能做的只是先走好脚下的第一步。然后,每一步。
如果你在世界的另一角,我们究竟差多少?
我想说,多则多矣,何足为惧。这次的冬令营就是一个给我们希望的过程,改变每天都在发生。今天人们只看到一个冬令营,也许明天人们就能感受到志愿者们身上散发着的EV味儿,而数十年之后,当受到我们影响的这一批人,开始影响下一批人的时候,世界在他们手中,教育的未来也在他们手中。
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风数百年。乡村夏令营要做的不仅事关天时地利人和,我们还愿意做细雨滋润万物,等沧海化为桑田,因为教育在那里,公益在那里,你在那里。
暂无留言